一带一路湾区行_fororder_湾区行_副本

以农综改为“药方” 除农业发展积弊

2018-04-12 10:39:45 来源:南方日报 编辑:赵滢溪 责编:陈梦楠

  原标题:罗定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,发展特色现代化农业 以农综改为“药方” 除农业发展积弊

  以农综改为“药方” 除农业发展积弊

  清明前后,是罗定春耕农忙时。 受访者供图

  “清明时节雨纷纷。”罗定市种粮大户蔡利昌等来了预期中的雨水,赶忙驾驶刚修好的农机,为农田翻耕松土,抢抓有利天气春耕。

  从早年丢荒耕地出外谋生,到如今回乡种植优质稻米,再到承包400多亩耕地、忙时雇用100多名散工……蔡利昌的种粮“故事”是罗定市特色现代农业走向兴旺的见证。

  地处广东省西部山区的罗定,是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典型代表。一直以来,受山多地少、土地零碎化严重、传统种植方式粗犷等因素制约,罗定广大农村缺乏产业支撑,发展不足,村民大量外出谋生……

  近年来,罗定市贯彻落实中央、省、市的决策部署,结合实际,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。通过一系列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的创新举措,罗定的农业正朝着标准化、规模化、产业化方向发展。

  产业兴,乡村旺。目前,罗定新增特色农业商品基地5万多亩,以罗镜、太平、罗平等10个镇(街)为重点的优质稻基地达27万亩,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水稻)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。农业多元化发展,切实带动农民增收致富,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。

  矛盾在哪里?

  农业低效制约农村发展

  三月一到,罗定市进入繁忙的春耕时期。乡间田野,随处可以见翻耕松土、插秧播种的忙碌身影。

  长期以来,凭借优越的气候环境,罗定人保持着种植水稻的习惯,在历史上被广为记载。清朝时,罗定生产的粮食产量充足、品种多,一度被喻为“岭南粮仓”。

  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,由于种植平价的杂交稻收益偏低,加上山地较多、土地碎片化严重等原因,传统种植已经很难满足群众的经济发展需求。年轻人开始选择外出发展,耕地多有丢荒。

  “以前种上黄豆,每亩一年也就赚个一两百块钱。”回想起过去种植方式,龙游镇的村民陆友灿说,“很多年轻人干脆就不种了,我把亲戚的土地借过来种点稻米,大概只能全家糊口。”

  蔡利昌也是最早出外打工的罗定人之一。在他的印象中,早年务农基本很难有高的收入:“主要是每个人的耕地面积都不大,种植规模太小的话,投入的成本、承担的风险反而会比较高,划不来。”

  土地碎片化、种植方式粗犷、品质混杂等,导致规模化、标准化的农业生产难以成型。蔡利昌指出,传统的农业生产,局限于满足每个家庭的温饱需求,离产业致富还有很远的距离。

  农产品产量低,产品质量还参差不齐,罗定市稻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炳佳就“吃过亏”。2008年,看好“罗定稻米”发展前景的他,从顺德回到老家,经营起稻米加工流通生意。不过,从农户手中回收的米品质不一,产品无法标准化,销售成了麻烦。“品种混杂,很难赢得市场。稻米堆积如山,几个月后直接变成每斤6毛钱的饲料,一下子就亏了上千万元。”

  罗定所遇到的产业发展困境,是很多农村的真实写照。如何破除土地零散、“单打独斗”、市场竞争力弱等传统“积弊”,发展现代特色农业,是解决乡村发展难题的关键。

  小农生产怎么破?

  创新机制激发发展活力

  破解小农生产弊端,罗定首先抓住问题的关键——土地。

  为了发展现代特色农业,罗定鼓励适当的土地流转,通过转让土地经营权(使用权),把原本零碎的土地集中起来,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基础。目前,罗定市实行土地流转的农户1.94万户,占家庭承包总户数的7.1%,流转面积4.54万亩,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13.9%。

  在集中生产的基础上,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创新经营机制。

  据罗定市委书记黄天生介绍,近年来罗定市探索创新“公司+理事会+农户”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,以公司为主导,以乡贤理事会为纽带和桥梁,通过完善订单带动、利润返还、股份合作等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,构筑了合作共赢的新型企农关系,推动现代农业的集聚发展、抱团发展。

  一方面,农民通过土地“流转”,可以收取一部分租金,还能被聘用到企业工作,不用承担种植风险就可以拿固定薪水,相当于两份收入;另一方面,像蔡利昌愿意种植的农户,采用订单带动的方式,由公司制定种植标准,提供优质种苗,统一批发价采购优质有机肥,收成后再由公司统一烘干、收购。

  “我们只要专心种好稻米,种什么、怎么种都有人规划指导。”蔡利昌说,有组织地统一种植、管理和经营,让稻米很快产生效益。他们水稻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,目前已承包了400多亩耕地。

  陈炳佳经历了第一年的“教训”后,从第二年开始,他开着摩托车在乡间田头穿梭,推广优质稻米种子。

  “十多元一斤的种子,我免费送给农民,他们却不想要。”无奈之下,陈炳佳说只能再度改变策略,把种好的稻米送给农民免费品尝,终于说服部分村民试种。第三年,还没到春耕时节,稻香园的办公室便挤满领种子的农民。

  稻香园、丰智昌顺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农户实现标准化生产,更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多个高校达成技术合作,研发出一系列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有机种植新技术,推动整个稻米生产标准化、规模化、产业化,让供给质量不断提升。

  目前,罗定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,云浮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3家,带动12万户农民共享罗定稻米生产加工流通大市场,农民收入不断增加。

  罗镜镇镜东村的陈留伙告诉记者,他家通过土地流转,连片租赁了300亩水田,种植“美香占”等优质稻谷,去年共收获优质稻谷256吨,销售收入79.7万元。

  “传统模式生产的农产品,质量没保障,缺乏市场。公司、合作社通过订单化生产解决市场问题,定标准、定技术,让农户与产品建立关系,农户积极性被调动起来,效益十分明显。”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、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刘义强说。

  据统计,罗定市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21元,同比增长8.5%。

  稻米产业的兴起,为品牌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目前,罗定已连续举办了6届“稻米节”,通过“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、农民受益”的方式,增进米业客商的往来交流,不断提升稻米的附加值。罗定稻米被评为“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”,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

  “目前罗定种植的优质稻谷,收购价一斤就达到2元多,比过去翻了一倍,相当于市面上普通成品大米的价格。一些高端有机大米,一斤可以卖到60元以上。”在黄天生看来,罗定的稻米产业已“脱胎换骨”。

  产业如何兴旺?

  多维产业链提升竞争力

  稻米产业的变革,是罗定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。南药、竹蒸笼等特色农业,也循着稻米产业发展路径,为农村培育更多有经济活力的产业。

  广藿香、牛耳枫、黄花倒水莲、金槐……龙湾镇横江尾山地上,立体种植着各种南药。这些以往镇内常见的野生药材品种,现经过科学育种、规模化种植,成为提高贫困户收入的“宝贝”。

  龙湾镇被定为探索把南药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、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的主要试验基地。从2016年开始,该镇打造的万亩南药种植基地,采取“合作社+企业+农户+基地”的发展模式。预计到2020年,龙湾镇南药的销售量将达到4亿元,相当于该镇2016年工农业总产值的两倍。

  据龙湾镇党委书记梁英艺介绍,未来基地更计划建成一个集南药种植、科研、培育、观光、养生以及乡村休闲旅游、康健度假、医疗养老于一体的南药养生康健休闲度假旅游区。类似的全产业链条构筑方式,让现代农业加快融入二三产业。

  订单化生产,供给药企制成“夏桑菊”的药桑;有十多个口味各异的食用桑葚品种;有经技术改良,能吐出米黄色丝线的蚕宝宝……在距离罗定市区仅数公里的广盛药桑健康产业基地里,一排排桑树鳞次栉比地种在小丘陵上,是产业融合的一块“试验田”。

  广盛实业的总经理李大灿告诉记者,去年基地举办的首届桑果节,已经有5万多人次的游客,公司通过发展旅游、农副产品,带动提升一系列的非农收入。

  “罗定已有很好的产业基础,未来要在全产业链扩展上下功夫,继续用好公司、合作社与小农户的产业共建共享模式,进一步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。”刘义强认为。

  目前,罗定市正着力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。该市将因地制宜打造八大特色优势农业功能区,集中连片推进农业产业化,做大做强稻米、肉桂、罗竹、油茶、药桑五大传统特色农业,加快发展南药、光伏光谱农业、乡村旅游三大新兴产业。以产业为纽带,罗定市计划打造4条旅游精品线路和规划建设1个南药特色小镇,加快培育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,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。其中南药特色小镇将引入社会投资25亿元,集南药产业园、南药养生谷等于一体。

  南方报业采访组:

  南方日报 南方农村报

  南方日报记者 陈彧

  通讯员 张伟华 发自罗定

  策划:姚燕永

  统筹:孙国英 练学华 陈永
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