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带一路湾区行_fororder_湾区行_副本

“粤味”中秋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“烧番塔”祈福 唱咸水歌助兴

2018-09-18 09:06:50 来源:南方网 编辑:董健雄 责编:

  自古以来,中秋就是别具浪漫气息的节日,历代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名篇。然而,中秋并非文人雅士的专利,在老百姓的心目中,中秋是“团圆”的代名词,包含着对家国故土的依恋、对父母长辈的感恩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  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流动人口数目占总人口约1/6,“团圆”已成为现代人内心最深沉的呼唤。在岭南地区,流传千百年来的中秋民俗背后,蕴藏着哪些经久不衰的价值观?如何以中秋为民俗载体,让更多现代人记得住乡愁?民俗专家、非遗传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。

  各地扎火龙、拜月娘

  早在2006年,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而中秋节本身也是许多相关民俗项目的载体。在岭南,中秋民俗有着浓浓的“粤味”:一家老少欢聚一堂,看花灯、剥芋头、分柚子、吮田螺,是广东人记忆中最温馨的场景;各地扎火龙、拜月娘、烧禾楼等民俗活动,留下了富有岭南风情的非遗印记。

 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,中秋节“烧番塔”是佛山南海许多村落少不了的盛事。在西樵镇松塘村,中秋夜忠心坊上户户灯火通明,有型有格的特色“番塔”拔地而起。村民们在塔内填满干草、木屑,将“番塔”烧成壮观的“火塔”。每年这场独特的“玩火”盛会,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参加。

  “烧番塔”熊熊上升的火焰背后,是千百年来百姓不变的祈愿。无论哪种过节方式,平安吉祥、生活幸福总是题中之义。“无论是哪一种民俗,仪式感本身才是最重要的。人们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空间里,才能找到心灵的寄托。”著名作家、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应枫说。

  中秋不变的是“聚”

  这些年来,中秋的节庆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。第八届“荔枝湾·新西关”民俗文化节即将在广州荔枝湾景区举行。广东省博物馆也推出“如画——画韵琴心中秋月”《山水中国画展》中秋雅集活动。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将在中秋当天,邀请传承人做月饼、扎花灯、耍舞狮、唱咸水歌,摆设一场难得的非遗“盛宴”。

  “人们过节的方式越来越有个性,但始终离不开人文的温度。”作为“80后”的非遗传人,刘笔华师徒间每年中秋都坚持举行雅聚。他认为,在现今人口流动频繁的环境里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单一,而传统价值观的重拾有助于消解工业文明的冷漠。

  9月21日,由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的“双清望月——戊戌中秋琴箫音乐汇”在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上演。广州市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笔华、岭南箫社创办人谢翔两位青年音乐家,将为观众带来琴箫合奏,增添节日雅兴。

  “民俗是会随时代演进的,但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始终一脉相承。”在曾应枫看来,无论过节的形式怎么变,中秋不变的就是一个“聚”字:“中国人的节日最讲团聚,所以不但老人要过节,年轻人也要过节。这样的节日就能够传承,这样的民族才有凝聚力。”

  “‘家和’才能带来‘邦兴’。这是我们儒家文化、也是中秋节不变的文化内涵。”她总结道。

 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杨逸 通讯员 朱伟 实习生 邵韶
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