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带一路湾区行_fororder_湾区行_副本

《我们都是深圳人》系列之:美国人马立安

2020-08-27 21:13:54 来源: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责编:宋姝君

  国际在线广东频道专稿: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的特殊日子,我们邀请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们讲述在深圳“筑梦”、“追梦”、“圆梦”的故事。向改革开放的“开荒牛”致敬!向先行示范的“弄潮儿”致敬!向每一位深圳人民致敬!( 策划:李海锋,记者 :陈濛  编辑:陈惠婷)

(点击上方按钮可直接收听)

《我们都是深圳人》系列之:美国人马立安_fororder_马立安

  本期主角:

  马立安,女,美国社会和人类学者,《向深圳学习》作者之一。1995年开始在深圳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,关注深圳的建筑、城市规划及人文变迁,对城中村的历史变迁颇有见解。

  《向深圳学习——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从经济特区到模范城市的试验》(简称《向深圳学习》),是引进版书籍,原著为英文版,于2017年由美国芝加哥出版社出版。这本书以西方学者独特的视角审视中国的改革开放,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深圳改革开放经验和成果的西方学术调查报告。

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《向深圳学习》

《向深圳学习》。海天出版社供图

  讲述全文:

  我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来深圳做研究,虽然做了三年的田野调查,但是没有觉得真正了解深圳。

  决定留下来(深圳)的原因,第一北京上海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,而深圳没有多少人做研究。深圳可以做一个新的研究,这个对于一个学者很有魅力。

  当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我们都不知道改革开放会给大家带来多大的变化。但是大家都在努力做不同的尝试,非常有活力。来深圳的人都是想做点事情,想挑战自己,特别好奇自己能(为这座城市)做多大的贡献。所以,这种完全开放的社会氛围,对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。

  到了差不多2012年,我开始写这本书。因为当时觉得很多外国人不太了解深圳。

  讲到深圳,大家都会觉得,要么是“特别容易挣钱”,要么“机会特别多”。这些都很务实。但同时也是一个误解。

  人们经常忽略了深圳是有自己的文化(和历史底蕴)的。它的进步是本地元素与外来元素一起创作出来的。很多人不知道关外那些乡镇企业对深圳现代化的贡献等等。

  以前,很多故事讲述的是个人在深圳的发展故事。而我们是以深圳30年的历史来总结历史给我们的启发。

  视角不同,所以我觉得可以改变外界对于深圳的理解,丰富他们对深圳的认识。

  我们想传递的信息,包容是创造机会的文化元素。就是说仅仅用本地的视角或做法是不够的,或者光用外来的想法和经验不够。只有把本地和外地的元素结合起来,才有更多现代化的可能性。

  从我的年龄来看,我已经把青春给了深圳。现在,我舍不得这边的经验,这边的朋友,这边的事情。

  我在深圳走过一条马路,能够同时感受到它的过去和现在。这种体验其实是一种归属。我去上海,北京和广州,享受的是不一样带来的“刺激”,而在深圳我享受的是“熟悉”。

  一座城市,能够容纳多少人,多少不同的梦想,它就会变得更丰富,更精彩。

  特别希望深圳能够接纳更多有趣、有理想、有激情的人!

相关新闻